蟑螂的生命周期
德國小蠊,俗稱德國蟑螂,是蟑螂的一種,身長多為1.0到1.6厘米,比美洲大蠊小。顏色有淺棕色至深棕色,而且在其前胸有兩條由頭部至翅膀末端的直紋。飛行距離不長,只在被驚擾時才會飛行。
這種蟑螂是最常見的家居蟑螂之一,屬于本目物種少數的有害生物,在全世界大部分人類居住區均可找到,但在寒冷的地區則較少。人工養殖只需要2個月即可繁殖一個世代,成蟲壽命約為200天。本物種與亞洲蟑螂密切相關,若不仔細觀察,則難以找出兩者間的區別,可能彼此誤認。然而,亞洲蟑螂會被光吸引,而且可以作長距離飛行,但德國小蠊卻不能。
德國小蠊很容易在建筑物里扎根,但在電器如微波爐、咖啡機、餐館、食品加工業設施、酒店及安老院等機構設施里尤為常見。它們會在里面建造巢穴,具群居性,且繁殖速度快,每個卵囊可孵出多只若蟲,這些若蟲由出生至交配期的所需時間短暫,因此人們難以將之徹底驅除。不過在寒冷氣候環境,它們只會在人類聚居處出現,因為嚴寒的環境令它們難以存活,在室外它們很快就會死去。盡管如此,德國小蠊目前已知會出現的最北處位于加拿大努納武特地區的阿勒特;而最南的地區在阿根廷巴塔哥尼亞的南部。
本物種最初被認為是歐洲的原生種,后來認為很可能是從非洲東北部的埃塞俄比亞首度出現,再擴散至其他地區,不過證據顯示德國小蠊其實是起源于東南亞。但不管這物種起源于什么地方,德國小蠊對寒冷氣候的敏感,反映出這個物種應該起源于較溫暖的氣候環境,然后在古代時由于透過遷進人類的居所成為家居有害生物,繼而隨同人類遷移和運輸而擴散至其他地區。該物種現在分布于全世界,在除南極洲之外的所有大陸上以及在許多主要島嶼以家居有害生物的形式存活。因此,它們在不同地區文化中被賦予各種名稱。例如,雖然它們在英語國家被廣泛稱為“德國蟑螂”,但在德國卻被稱為“俄羅斯蟑螂”。
作為一種夜行性物種,德國小蠊偶爾會在白天出現,特別是當其數量過于擁擠,又或受到干擾。然而,這些時刻通常都在傍晚出現,特別是當有人突然在一間昏暗的廢棄房間時亮燈,例如當它們剛巧在清理廚房的廚余時最為常見。當被刺激或受到驚嚇時,該物種會散發出令人不快的氣味。